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

时间:2022-11-14作者:听闻分类:大城小事浏览:49评论:0
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实际生活中,常用来代指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居民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可用于自由支配的收入。
既包括现金收入,也包括实物收入。按照收入的来源,可支配收入包含四项,分别为:工资性收入、经营性净收入、财产性净收入和转移性净收入。
2021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42元,同比2020年名义增长12.6%。[8]
2022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1年中国经济数据。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1%,两年平均增长6.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9]
2022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63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4.7%。[13]
中文名
人均可支配收入
外文名
Per capita disposable income
定义
指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平均值
类型
经济术语
2021年
35128元
居民可支配收入被认为是消费开支的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生活水平的变化情况。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02:382021年平均工资出炉,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万5,你被平均了吗?01:322021年居民收入排行榜公布2018年2020年2021年2018年2020年展开表格
计算方法
人均可支配收入
居民可支配收入大致可以理解为住户部门的平均可支配总收入。由于不含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机构部门和政府部门,居民可支配总收入远小于国民可支配总收入。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住户部门可支配总收入除以常住人口)也就远小于人均可支配总收入(支配总收入除以常住人口)。
2016年0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5年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966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4%。超过同期6.9%的GDP增速。
2015年2月26日国家统计局首次发布的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201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167元。
居民可支配收入指居民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
工资性收入指就业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全部劳动报酬和各种福利,包括受雇于单位或个人、从事各种自由职业、兼职和零星劳动得到的全部劳动报酬和福利。
经营净收入指住户或住户成员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净收入,是全部经营收入中扣除经营费用、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和生产税之后得到的净收入。计算公式为:
经营净收入=经营收入-经营费用-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
财产净收入指住户或住户成员将其所拥有的金融资产、住房等非金融资产和自然资源交由其他机构单位、住户或个人支配而获得的回报并扣除相关的费用之后得到的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包括利息净收入、红利收入、储蓄性保险净收益、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租金净收入、出租房屋净收入、出租其他资产净收入和自有住房折算净租金等。财产净收入不包括转让资产所有权的溢价所得。
转移净收入计算公式为:转移净收入=转移性收入-转移性支出
转移性收入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住户的各种经常性转移支付和住户之间的经常性收入转移。包括养老金或退休金、社会救济和补助、政策性生产补贴、政策性生活补贴、救灾款、经常性捐赠和赔偿、报销医疗费、住户之间的赡养收入,本住户非常住成员寄回带回的收入等。转移性收入不包括住户之间的实物馈赠。
转移性支出 指调查户对国家、单位、住户或个人的经常性或义务性转移支付。包括缴纳的税款、各项社会保障支出、赡养支出、经常性捐赠和赔偿支出以及其他经常转移支出等。
一般来说,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生活水平成正比,即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生活水平则越高。
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物价变化的因素,使得相同的货币所能购买到的生活消费品和社会服务的数量与基期相比相应变化,造成货币的购买力变化。因此,计算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长速度时,必须要扣除价格因素的影响。
具体的扣除方法,用公式表示为: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报告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0%。
社会状况
2018年1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2018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35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6%,略低于GDP增速,高于人均GDP增速。[1]
2019年1月2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8年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比2017年名义增长8.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
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比2019年名义增长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2021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42元,同比2020年名义增长12.6%。[8]
2021年12月消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十四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纲要》提出“十四五”时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GDP增长基本同步”,这延续了“十二五”以来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的政策导向。“十三五”时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2万元增至3.2万元、年均实际增长5.6%,同期GDP年均实际增长5.8%,二者基本保持同步。[11]
2022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1年中国经济数据。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1%,两年平均增长6.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9]
2022年4月,国家统计局消息,一季度,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10345元,同比名义增长6.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1%。[10]
2022年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63元,同比名义增长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0%。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5560元,同比名义增长4.5%。[12]
2022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63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0%。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003元,增长(以下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同比名义增长)3.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87元,增长5.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2%。
2022年10月11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共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2年累计实际增长78%,居民收入较快增长,收入结构不断改善。[14]
各地数据
2014年
2014年全国及各省(市、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幅
2015年
2015年全国及各省(市、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幅
2016年
2016年全国及各省(市、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幅
2017
2017年全国及各省(市、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幅
2018年
2018年全国及各省(市、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幅
2019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精准扶贫方略,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扶贫工作力度、深度和精准度都达到了新的水平,为2020年如期实现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继续大幅减少,贫困发生率显著下降,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
一、农村贫困人口减少,贫困发生率下降
据国家统计局全国农村贫困监测调查,按现行国家农村贫困标准测算,2019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551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109万人,下降66.8%;贫困发生率0.6%,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
二、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继续高于全国农村增速
2019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67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1.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0%;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分别比全国农村高1.9和1.8个百分点。[2]
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34元,比上年名义增长3.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6.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8%。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为2.56,比上年缩小0.08。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7540元,比上年名义增长3.8%。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7869元,中间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6443元,中间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6249元,中间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41172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80294元。[4]
北京
2021年3月,北京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9434元,比上年增长2.5%;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0.8%。从四项收入构成看,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41439元,人均经营净收入812元,人均财产净收入11789元,人均转移净收入15394元。全年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38903元,比上年下降9.6%。[5]
2022年1月,国家统计局更新公布了31省份2021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其中,上海第一,达到78027元;北京第二,达到75002元;浙江第三,达到57541元。上海和北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超7万元。[7]
收入情况
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51元,增长(以下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同比名义增长)7.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6%。
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4336元,比上年增长8.6%,中位数是平均数的86.2%。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36413元,增长7.6%,是平均数的92.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3066元,增长9.2%,是平均数的89.4%。
按收入来源分,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5829元,比上年增长8.3%,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56.1%;人均经营净收入4852元,增长7.8%,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17.2%;人均财产净收入2379元,增长12.9%,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8.4%;人均转移净收入5168元,增长8.9%,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18.3%。
2020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66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2.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1.3%。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55元,增长(以下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同比名义增速)1.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2.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69元,增长3.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1.0%。
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3347元,增长0.5%,中位数是平均数的85.2%。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9617元,增长0.4%,中位数是平均数的90.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6682元,增长1.2%,中位数是平均数的82.8%。
按收入来源分,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9010元,增长2.5%,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57.5%;人均经营净收入2341元,下降5.1%,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14.9%;人均财产净收入1376元,增长4.2%,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8.8%;人均转移净收入2938元,增长8.2%,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18.8%。[3]
2022年1月17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2021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1%,两年平均名义增长6.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12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1%;农村居民1893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50,比上年缩小0.06。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9975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8%。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8333元,中间偏下收入组18446元,中间收入组29053元,中间偏上收入组44949元,高收入组85836元。[6]
支出情况
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853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2%。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112元,增长6.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124元,增长10.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4%。
全年全国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5631元,比上年增长4.8%,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8.4%;人均衣着消费支出1289元,增长4.1%,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6.5%;人均居住消费支出4647元,增长13.1%,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3.4%;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1223元,增长9.1%,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6.2%;人均交通通信消费支出2675元,增长7.1%,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3.5%;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226元,增长6.7%,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1.2%;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1685元,增长16.1%,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8.5%;人均其他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477元,增长6.8%,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4%。
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718元,比上年同期名义下降5.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9.3%。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485元,下降8.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11.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209元,下降1.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6.0%。
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3097元,增长5.0%,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1.9%;人均衣着消费支出611元,下降16.4%,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6.3%;人均居住消费支出2464元,增长3.1%,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5.4%;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582元,下降6.4%,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6.0%;人均交通通信消费支出1238元,下降10.7%,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2.7%;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664元,下降35.7%,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6.8%;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848元,下降9.9%,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8.7%;人均其他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215元,下降22.6%,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2%。[3]
全国数据
年份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005
10493
2006
11759
2007
13786
2008
15781
2009
17175
参考资料
1.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35元 · 央广网(引用日期:2018-11-23)
2.国家统计局:全国农村贫困人口降至551万 · 澎湃新闻(引用日期:2020-01-23)
3.2020年上半年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 · 新华网(引用日期:2020-07-16)
4.2020年国民经济稳定恢复 主要目标完成好于预期-新华网 · 新华网(引用日期:2021-01-18)
5.重磅!北京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 · 网易新闻(引用日期:2021-03-12)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